擔當和平發展合作的造橋者
  ——習近平主席訪歐闡述重要外交理念述評之一
  新華社北京4月29日電(記者 徐劍梅)2014,是一個歷史感凝重的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75周年、中日甲午海戰120周年……從西方到東方,血與火的回憶,穿越歷史煙塵,撲面而來。
  2014,又是一個各國審時度勢調整航向、東西方交融互鑒明顯加深加快的年份。春暖花開之際,習近平主席出訪歐洲,推動中歐合作,提出影響深遠的重要主張,受到國際矚目。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從中國看世界,從歷史向未來,中國如何與各國共同走向更加和平、安全、美好的新世紀
  打造新興大國的發展之橋
  粗泄蚝未θィ枰綞ㄖ泄謔瀾韁械淖輟�
  次蠢聰蚝未θィ枰杴逑質翟誒分械淖輟�
  習近平主席訪問歐洲,發表系列演講和文章,描繪出清晰連貫的坐標圖。
  在全球坐標系看中國:擁有悠久的文明,經歷深重的苦難,作為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踐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在發生全面深刻的變革。
  正如習主席所說,觀察和認識中國,歷史和現實都要看,物質和精神也都要看。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鬥爭史,中國共產黨90多年奮鬥史,中華人民共和國60多年發展史,改革開放30多年探索史,這些歷史一脈相承,不可割裂。
  而從中國看世界大棋局,大調整大變革的步伐不斷加速,關係到人類未來圖景的歷史性、根本性變革正在發生。但零和時代雖已成過往,零和思維卻揮之未去。一些人身子進了21世紀,頭腦仍留在20世紀。
  中國作為和平發展的新興大國,將擔當什麼樣的國際角色
  習近平主席今年3月的歐洲之旅,向世界展現富有中國特色的回答:造橋——建設和平穩定之橋、增長繁榮之橋、改革進步之橋、文明共榮之橋。
  對內,求發展、求變革、求穩定,建設平安中國;對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贏,建設和諧世界。
  作為改革開放的中國,有願望、有能力成為時代的造橋者,在東方和西方之間,在歷史與未來之間,攜手國際社會,建造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梁,從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共同把21世紀締造成人類共享和平、發展與繁榮的世紀。
  打造貫通東西的文明之橋
  人類文明,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多元的,每一種文明都曾得到其他文明的滋養。當東西方站在一起,應該擁抱而非“衝突”,因為他們都是經歷過戰爭浩劫的文明巨人。
  習主席的歐洲之旅,是東方文明面向世界敞開心懷之旅。
  他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收穫由衷掌聲:“要瞭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
  要走向世界,必須通過交流與溝通,消除非理性的偏見和焦慮,促進人類文明的多元互融、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打破大國崛起中關於戰爭、衰落、零和的所謂“宿命”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正是中國作為一個泱泱大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特有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的體現。
  地球村的每個公民,都有責任成為時代的造橋者,促進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豐富全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橋如大動脈,貫通東西方。
  打造增信釋疑的共識之橋
  相互瞭解、相互理解是促進國家關係發展的基礎性工程。反之,相互懷疑和相互恐懼,是所有時代的戰爭溫床、和平毒藥。
  “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對國際社會關註中國發展走向的回應,更是中國人民對實現自身發展目標的自信和自覺,”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習近平主席鄭重宣示。
  怎樣避免20世紀人類浩劫的重演為了人類的永續發展,國際社會應如何尋找最大公約數,以進入理解和互信的良性循環
  既重視自身安全,又重視共同安全,打造命運共同體,推動各方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習近平主席近日強調。
  歷史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棘也給每一個國家的未來發展提供啟示。中國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卻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而鴉片戰爭以來百多年間戰火兵燹,內憂外患,令所有華夏子孫對戰爭苦難刻骨銘心。
  “和”,因為歷史的傳承、現實的路徑、內心的渴求、世界的潮流,成為中華民族浹髓淪肌的深厚基因。
  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在中國行不通。事實上,中國不僅是和平的忠實守護者,也是和平的熱心促進者。從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到倡導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亞歐增長極強強聯手,中國從世界和平發展的大義出發,孜孜尋找深化互利合作的契合點。在人類建設通向未來橋梁的事業中,中國是重要的貢獻力量。
  和平造就富足,戰亂摧毀文明。人類正行進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的中途,少一些紛爭、多一些共識,少一些排斥、多一些尊重,少一些偏執、多一些包容,人類就會有更多的心靈相通和相互信任,才能共享世界和平與穩定。
  打造共同安全的世紀之橋
  五月的鮮花,即將開遍原野。
  松花江、諾曼底、易北河、珍珠港……鮮花掩蓋下,長眠的二戰志屍被吟唱和銘記。
  在歐洲之行中,習近平主席談到:千百年來,人類都夢想著持久和平,但戰爭始終像一個幽靈一樣伴隨著人類發展歷程。
  如何打破戰爭魔咒探尋這個問題的答案,今天,比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更為迫切和重要。
  身處“歷史感凝重”的2014年,重溫德國劇作家萊辛的告誡不無益處:歷史不應該是記憶的負憚而應該是理智的啟迪。
  生硬機械地將現實與歷史相比,只會導致對現實全然錯誤的認知。
  在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中國對自己有著明確的定位,那就是走和平發展合作之路,堅定不移地積極履行作為一個負責任新興發展中大國所應擔負的國際責任與義務。中國是國際秩序積極的維護者、改革者;是世界和平堅定的守護者、推動者;是全球發展重要的合作者、拉動者。
  在歐洲之行中,習主席指出:要和平不要戰爭、要多邊不要單邊、要對話不要對抗是中歐雙方的共識。文明文化可以傳播,和平發展也可以傳播。中國願意同歐盟一道,讓和平的陽光驅走戰爭的陰霾,讓繁榮的篝火溫暖世界經濟的春寒,促進全人類走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道路。
  中國倡導的這座通向未來的友誼和合作之橋,為世界展現了光明的前景。  (原標題:述評:習近平主席訪歐闡述重要外交理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b20hbvwr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